市应急局多措并举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0-09-26 11:47作者:滁州市应急管理局站管来源:滁州市应急管理局阅读:字体【  

一、扎实推广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应用

在局党委的领导支持下,按照省厅关于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广应用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市各地平台应用情况实际,持续鼓足干劲、加强调度,坚持季度通报制度,要求各县市区局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不断夯实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应用工作长效机制,加强交流、共同配合,全力推进全市平台应用成效不断提升,努力保持在全省第二的优良位次。截止922日,全市共注册企业7343家,已审核7229家;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共使用移动执法终端11782次;全市共排查各类隐患23214条。

二、有序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

(一)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建设。201810月,省安全监管局、公安厅、环保厅、交通运输厅印发《安徽省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皖安监三〔2018122号),拟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省政务云平台和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等建立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全域覆盖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 “一张图”、“一张表”。本系统由省级建设,市、县负责本级系统平台建设及系统对接、数据采集和运维等工作。我市已印发《滁州市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滁安监二〔2018164号),完成了招投标、企业信息填报、方案专家审核、数据采集和软硬件建设等项目工作,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联通,全面覆盖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有效实施监控、预警、调度、指挥等功能。

(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市政府批准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后,我局迅速启动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相关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完成立项、资金证明、设计招标、地籍测量等工作。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目前正申报办理土地供应相关材料并进行土建设计图设计。为使土建设计图纸紧贴信息化建设需求,我局组织人员赴连云港徐圩区应急指挥中心、舟山应急指挥中心等多地进行调研,学习建设经验。组织所有意向参与建设的集成商赴省应急厅参加见面指导会,邀请省厅应急指挥中心领导给予现场指导,为做好前期布局打好坚实基础。

(三)“智慧滁州”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市“智慧滁州”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积极参加该项目牵头单位组织的相关座谈部署会,从应急管理工作业务角度,合理科学地进行献言献策,严格按照要求和时限申报相关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材料,努力配合完成该项目建设。智慧滁州建设秉承“三融五跨”核心理念,打造“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平台支撑开放智能、业务应用协同联动、政策机制保障有力”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

()省厅部署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按省应急厅要求,一是指挥信息网的接入。指挥信息网是承载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等业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指挥信息网的四级贯通为实现应急指挥全国“一张网”打下坚持的基础。目前,我市市本级及所辖县市区已严格按照技术、使用、安全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指挥信息网的接入,并在指挥信息网门户页面填报接入情况及相关信息。二是政务外网的接入。实现与省电子政务外网网络连接工作,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视频会议、执法记录仪信息采集、OA、数据交换共享等业务,按省厅部署,已完成我市市本级和所辖县市区的政务外网接入工作,并部署一台防火墙,用于电子政务外网和市、县(市、区)应急管理局之间的边界防护。

三、积极探索应急管理信息化新路径

我局始终积极对接省应急管理厅有关处室,密切协同市数据资源局、滁州学院等相关信息化建设、科研单位以及相关职能科室,并于728日下午,调研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全科技展厅及应急指挥大厅,了解城市安全发展和应急管理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丰富成果。积极探索应急管理信息化新路径是新形势下对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安全红线意识,要切实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安全风险辨识,全面开展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夯实安全基础。编制多种灾种的安全防灾规划,将综合防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及时研究推进安全发展重点工作,同时要督促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健全多部门协同预警发布和响应处置机制,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现政府预案与部门预案、企业预案、社区预案有效衔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解决安全难点强化安全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大安全运行设施资金投入,积极推广先进的工艺和安全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构建广泛智能感知的科技防控网络,提高安全自动监测和防控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遥感等信息技术,缩短危机的感知时间。